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第25屆金曲獎頒獎典禮日前圓滿落幕了,也許是25這個整數,也許是音樂產業利空出盡也該谷底翻身,也許是原來期望不高結果典禮精采超過預期,於是各大媒體花了不少篇幅分析報導、歌手也紛紛PO文發表感想、網路社群也爆出許多相關的討論,「娛樂重擊Punchline」從幾個面向來為這次金曲獎作個整理。
Instagram林俊傑PO照 超過七萬個讚 轉發微博也有十幾萬個讚
文化部龍應台部長簡訊向製作人致謝:歷屆最佳 設下品質標準
因為活動辦得成功,主辦單位文化部這次難得露臉,其實文化部也沒作什麼大事,主要在評審團部分延聘去年的總召,在音樂產業界有相當資歷與地位的倪重華,面對遺珠、抄襲、髒話入歌小人失獎….各方各式質疑,善於媒體溝通業界暱稱「倪桑」的他,面對問題開放且專業的回答起碼讓爭議不會再擴大,取得大多數媒體報導上的認同。還有承辦頒獎典禮的台視,邀請曾四次製作金曲獎,也是目前台灣演唱會製作翹楚的陳鎮川出馬擔任典禮製作人,讓大部分的線上知名歌手因對他的製作能力信服,而賣力配合演出。
圈內人尊稱「川哥」的陳鎮川,不只是自己一人出馬,也把多年來從影視產業培養出來的許多專業同業與子弟兵們號召進來,不計酬勞參與節目製作。文化部作的也不過就是「尊重專業」,而這也就是台灣多年來影視音產業一路跌跌撞撞,遺失許久的基本價值罷了。
典禮製作人陳鎮川:召回音樂人的熱情
FB盧廣仲PO文 五萬多個網友按讚
香港歌手何韻詩與會後有感而發
感覺川哥就是把節目擔下來了,表演者基於對他的信任,付出更多的心力參與, 而他也用自己能控制的所有專業,協助表演者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說到底沒有任何捷徑就是專業而已,也是現在台灣影視音產業最需要找回來的價值。
典禮中的視覺表現最被稱道,LED螢幕幾乎被玩到盡,可以造實景播放擬真的影像,美式露天電影院、麥浪星空、歌劇院等等。可以當作巨型播放器,把以前VCR play的輔助性資料畫面變成表演的一部分,主持人開場表演、「王者之聲」等向過去歌手、名曲點名致敬的表演玩得最出神入化,這種玩法需要准確的排練,先編曲、Demo配唱,然後製圖,最後再和表演者合體,五位演唱歌手盧廣仲、韋禮安、范逸臣、品冠、李榮浩又彈又唱,唱的又是新編組曲,沒有花時間配合前置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是演唱會等級的投入,表演實在太有誠意了。
傳統運用LED播放動畫效果配合歌曲在蔡依林等歌手表演時也很精彩,彩帶舞時還小玩了一下虛擬互動的噱頭,也有小驚喜。此外,國內表演一直為人詬病的音響問題,不得不用外援來解決,因為台灣真的作不到國際同級典禮的成音效果,這次小巨蛋難得的好聲音,多虧美國大型頒獎典禮的成音工程師Laurence H. Estrin的專業貢獻,至於以後作不作得到,這個積弊以久的問題恐怕還是無解。
表演節目「王者之聲」在YouTube被瀏覽次數僅次於最受歡迎的蔡依林
典禮結束後,陳鎮川在FB寫下一篇非常讓人動容的留言,提到他和音樂圈的邂逅與蘇芮當晚的「一樣的月光」。
相對於升級的典禮製作,這次媒體的表現感覺是原地踏步的。 最佳國語專輯獎得主張震嶽到後台接受訪問時,特別補充他得獎感言遺漏有關對台灣土地的關懷,遇到嚴肅話題,台灣媒體完全沒能力反應,除了要求得獎者親吻講座、跳起來擺拍照姿勢外,拿不出任何有料的提問,還好張震嶽挺得住不親、不跳、不被擺佈,也不怕媒體修理。不由得感慨,像知名演員Jennifer Lawrence奧斯卡後台那樣經典的訪問真是不容易在台灣看到。
FB補感言的張震嶽 四萬多人認同 (((((關注台灣土地議題,關注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
針對田馥甄Déjà vu的表演 ,蘋果日報引PTT的酸民評論,除了借網民的口來修理歌手外,看不到媒體自己的評論在那裡?現場聆聽田馥甄,以往在三人齊唱的團體裡,容易被忽視的特質,獨唱起來就能發現她真的擁有一副好嗓音,至於選擇演繹歌曲的方式,喜不喜歡也見仁見智,起碼筆者很喜歡。倒是蘋果日報的批評惡毒且沒有建設性,好在歌手處理情緒很成熟,希望也不要影響她未來敢於表現自己想法的任何演出選擇。 經過一整天的沈澱 FB田馥甄心情平復的PO文
我們常在西方媒體看到所謂的權勢榜,以Forbes富士比雜誌為例,每年為娛樂圈排出最賺錢的歌手、最有影響力的演員、百大名人排行榜….各式榜單,事實上,產業是否欣欣向榮,從這些名單就可以一窺端倪。影視音娛樂產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行業,這個產業崇拜個人特質、鼓勵當仁不讓,幕前追求璀璨演藝人生,幕後享受造星成就,追求名與利沒什麼好避諱,只要你真的擁有獨一無二的魅力與睥睨一切的本事,這就是一個贏者獨拿的行業,否則金曲獎也不會讓那麼多的歌手廢寢忘食非到手不可。陳鎮川是這次金曲獎頒獎典禮製作升級的重要關鍵勢力,他的業界人脈,對知名歌手、幕後專業工作人員的號召力,凝聚大家共同付出完成使命,就像他自己說的「召回音樂人的熱情最難」,這次典禮完成了這個困難的任務,相信也對找回產業競爭力、為產業升級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一向執華人音樂牛耳,引領華人音樂風格的台灣音樂圈,應該能找到自己產業重新爆發的關鍵力量。
寄語下屆的評審:不要只把自己當成音樂老師,你們要選出來的是左右產業的力量,要預測出可能引爆未來潮流的趨勢。
寄語娛樂媒體:我們需要更專業的報導,要知道造星難難上青天,毀人易易如翻掌,不要只關注八卦,不要只躲在歌迷的背後借刀修理人,產業發展不好,娛樂媒體也不會好,不營養的報導最終會毀了自己。
寄語文化部,創造產業發展的優良生態環境,才是你們最主要的工作,檢討修正開倉賑糧式的產業補助,優貸、減稅、獎勵投資都是可能協助的方法,唯政府施政的方向是牽動產業發展巨大的力量,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