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專欄/我們有過流行音樂大霹靂,然後呢?

0
photo credit: Jazzyblue TR via photopin cc

photo credit: Jazzyblue TR via photopin cc

對宇宙天文其實幾近一竅不通,但不知何時養成了壞習慣,很喜歡從那挪借一些字眼一點概念來解釋自己身處的行業。(當然經常是處於一種望文生義,淺薄的理解。)

如果看待本島的流行音樂產業曾經的百萬銷售是一場美麗的誤會,現在的狀況其實更像是大霹靂後的冷卻,我們會不會比較能從崩解的狀態走出,稍微平心靜氣的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人生總有誤會。有的可能不太美麗,有的反覆傳頌成了神話,或就地成了業界標準,此後從業人員只能一再滿足從高峰墜下的死慾。

拿我們經常談論國際觀時潛藏的唯一標地物「美國」為例,從九十年代至今,這塊大陸上總人口數從兩到三億,專輯年度銷售約四百到九百萬之譜(去年最高紀錄是 Justin Timberlake,資料顯示不足兩百五十萬),這比例粗略以台灣的總人口數套算,四十萬已是頂尖。然而全盛時代的幾張百萬專輯呈現了人人說嘴的榮景,劃出並錨定了K歌的定義,如今想來要分辨究竟是愛或傷害實在不容易。若再加上本地流行音樂主消費族群向來偏重年輕人的設定,乘以台灣近年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變數,當前唱片業所面對的挫折,便像是戀情在盲目過熱的狀況下驟冷,於是自認是苦主四處哭喊著那麼突然與劇痛。

卸下了Drama Queen的妝,容我們以素顏面對幾件事:

第一:得了吧 ,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流行歌。

第二:偶有需求者不算少 ,但生活裡的動機不足以支撐他們花力氣尋找,或者(因傳媒現況)以為自己沒有什麼選擇。

Adele_-_21第三:不論音樂多美好,資本主義市場看的是財報。獨立廠牌XL的財報上若差了Adele的專輯,收入自然天差地遠;在她不發片的時間,單就跌幅看來似乎是獲利出現警訊,然而如《21》那種天文銷售數字,本就超越了出版時的預期,恐怕連唐老師也算不出來,慶幸的是XL這廠牌仍有非常敏銳的A&R,持續推出如「The XX」這樣的藝人,評論銷售皆有佳績,整體仍維持相當不錯的盈餘。偶爾跟同業語帶戲謔地說,就算空窗三年,這家公司應該都倒不了。(只是負責代銷的主流通路肯定要哇哇叫就是。)

但管財報的怎能像老農一樣安於因天氣變化,接受偶爾歉收這自然世界的起伏呢?(對乳牛一年四季定期定量產乳供市場需求這點,你都不免有疑慮或覺得殘忍了,於是也很難叫人不揣想哪些藝人哪些片,是為了補足業績缺口的結果⋯⋯)

他們眼中看到的世界,不是音樂創作,或某個著迷於機械或園藝的青年心裡所勾動的圖像,而是透過排行成績與數字(甚至是選秀節目的潛台詞),一翻兩瞪眼地清楚標舉出明星與失敗者。天地之大,音樂這行業自然有人玩到生活難以為繼,開雞排攤也有開到倒閉的,但在那些明星及百萬紀錄之外,更多是活得挺自在的音樂人。流行音樂正從曾經過熱的實體CD這中心散逸開去,如膨脹中的宇宙,拉開了距離,我們持續觀測,誰也難說自己真的摸著了頭緒。

關於作者

小樹

曾任Hinoter映象集總編輯、Hit FM Chill-Out Zone DJ、台北之音內容中心副理,學學文創植樂空間總監、北京酷樂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內容總監、第十六、十七、二十三及第二十四屆金曲獎評審、第一、二屆及第四屆金音創作獎評審、La Vie及Cheers快樂工作人專欄作家等。著有《1982》《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現為The Big Issue樂評、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見證大團誕生系列總策劃,廣播節目【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周六、日晚10-12@中廣流行網。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