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產業的文章近來多了,各方專業人士紛紛加入,在一天冷過一天的的鍋上炒出了少有的熱度,堪稱溫馨,只是,若不麻煩,在那些之外,能否也聊聊我們的,嗯,感情?
常說談錢傷感情,可這年頭談感情能換現金。選秀節目裡每個老師不總時時刻刻提醒參賽者要多放點感情,縱然後來我們發現他們加的不是眼淚提煉的鹽而是味精。而節目中穿插訪問觀眾,叫人驚見大夥很快學會那套溢美之詞,對每個歌手皆稱讚「簡直是用生命在唱歌」(我相信海洋公園裡的鯨豚也是用生命在跳),連小孩亦能學會評審話術,對著麥克風說出他比較喜歡某位的演唱因為放了比較多感情,整件事搞得人徹底胃抽筋。
那到底要談什麼感情?
幾乎每個人都曾遇過這類傢伙。
總是攪和於一群人的場子,跟進跟出,看來認識很多人,刻意附和著每個人的話題,急於給人留下好印象。聚會結束後,忽然有人問起,眾人反應:「喔,那個很愛裝熟的⋯⋯到底是誰朋友啊?」
我經常忍不住,用這個角度看待那些刻意朝大夥擠眉弄眼、深怕有人不喜歡它的流行樂。
深惡痛絕於它「好像很了解大家心裡想什麼」那副德性的基本教義派當然大有人在,但對生活於當代世界的人類,長年透過社群網站等訓練逐漸養成的媒體性人格而言,配合那類感情演出、甚至反客為主簡直小意思。無感,才是他們真正經常隨手給出更恐怖更具殺傷力的回應。
「OK⋯⋯」
「還好⋯⋯」
「普通⋯⋯」
「就那樣⋯⋯」
於是流行樂尷尬了,它背負著天大的流行之名,可眾人沒覺得它真的流行了。是哪裡搞錯了呢?想快速打入生活圈成為大家的好朋友錯了嗎?
「感覺假假的⋯⋯」
是的,我們談的是這種「感覺假假的」感情,一種我為什麼要空出一小段時間給你(們),與我的人生究竟有何關係的感情。要眼淚要搭劇要排行成績,正因為人生已是老哏大集合,更不需滿街(?)流行歌反覆提醒我。人類生而合作互利的本能,在這時代簡直講笑。是,我們仍然常給勾動了惻隱之心,但那與是否要幫他們圓一個唱歌夢無關,或者,根本搞錯了,拿那些孩子這麼短的青春對賭一個根本誤會一場的音樂路,我們的確很同情怎麼沒人提醒他們。
這行業裡的不少高層人士成天嚷嚷自己多麼鍾愛好些樂史經典,華麗地轉身又繼續推出複製潮流賣弄風情的偶像(?)並宣稱是為了市場,玩音樂世人總說有無限可能,可流行音樂在台灣這個不行那個不能(似乎繼續這樣國際接軌思維下去,早餐不吃滿街都有的漢堡三明治,想找稀飯小菜會成為地下另類怪異難以接受之舉),好奇這對他自己或待開發的潛在樂迷,究竟哪一方受到更多愚弄?
「你對音樂的愛是真的嗎?或我們只是你約了唱歌飲酒趴包廂裡的分母?」
姑且不論娛樂產品製造商因無底限揣測受眾智商,假設自己原有的品味他人無能理解,導致兩邊同步遭崩落的文明掩埋,幾乎已經釀成現代龐貝城事件有多叫人傷感。透過傳媒報導演唱會新聞時,那裡頭描述的觀眾永遠「如癡如醉」,是啊,你(們)總是那樣設定我們的,一群沒有身分背景差異,面目模糊的假人。
不要跟我們說出專輯像發名片,不要跟我們說弄話題為了辦商演,你把一切都用錢算計了,卻要我們付你真感情?
娛樂有自己的使命,
惟音樂非它的天命。
綜藝有既定的目的,
惟音樂非它的標的。